|
你是否曾買過支持小農的咖啡、購買環保材質的商品,或捐助偏鄉教育計畫?如果有,那你其實已經參與了一種叫做「社會企業」的行動。
在這個消費不只看價格、也看價值的時代,越來越多人希望自己花的每一塊錢都能創造正面影響。而社會企業正是這股趨勢的代表——它讓「做生意」不只是賺錢,更是一種改變社會的方式。
這篇内容就用三個問題,和大家一起了解社會企業。
社會企業(Social Enterprise)是一種「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」的組織。它不是傳統企業,也不是慈善團體,而是介於兩者之間——用市場機制達成公益目標。
不同於只靠捐款的慈善,社會企業會以自給自足的方式營運,透過銷售產品或服務維持經濟穩定。他們的核心思維是:賺錢是手段,讓世界變得更好才是目的。
最大的差別在於「為什麼而賺錢」。
| 比較項目 | 一般企業 | 社會企業 |
| 主要目標 | 追求利潤最大化 | 利潤與社會影響並重 |
| 衡量成果 | 財務報表 | 影響力報告(Impact Report) |
| 盈利使用 | 回饋股東 | 再投入社會使命或永續發展 |
| 商業關係 | 以市場為中心 | 以社群及社會為核心 |
比起營收,社會企業更關注它「改變了誰」,這樣的經營邏輯也呼應 ESG(環境、社會、治理)的核心精神。
例如,星展銀行基金會(DBS Foundation)就支持以環境與社會創新為核心的社會企業,比如推動可持續魚類養殖的組織,運用技術減少水資源浪費、守護海洋生態,讓「商業」推動永續,而不只是利益的工具。
放眼全球,社會企業已經不再是小眾實驗,而是引領新經濟的重要力量。ESG 投資、永續採購、影響力基金等關鍵字背後,反映出一個共同趨勢:
對年輕世代來說,工作的意義、品牌的理念、消費的選擇,都與社會影響密不可分。社會企業的存在,讓商業不再只是追逐利潤的機器,而成為推動社會創新的引擎。
社會企業不是理想化的夢,而是正在改變世界的現實。
當企業開始思考「成功能否與社會共好」,當消費者願意以行動支持「有意義的品牌」,那麼,一場以價值為核心的經濟革命,正在發生。
因為真正的生意,不只是賺錢,而是創造讓人們願意相信的未來。